冯仑,万通地产董事长,被称为“商界思想家”。他的很多发言都充满着睿智,让人深思不已。
一、大道理是反人性的修行
大道理留给自己,小道理留给别人。
为什么董明珠频频被骂上热搜,而雷军却成了国民偶像?
一段时间以来,董明珠频频上热搜,都是被骂的消息。
从“员工跳槽要赔培训费”到“不谈工资谈贡献”,似乎年已71岁的董明珠小姐口无遮拦,自己想啥就说啥。
而另一边的雷军则从不乱发言,始终保持一个正面讨喜的形象。
其实小米的员工不是加班到深夜吗?不讲积极主动、不担业绩指标吗?
一样的!
只不过雷总聪明,这些大道理从不乱说。
冯仑曾犀利指出:“大道理让人不舒服,小道理让人轻松。但凭小道理成功的人,微乎其微。”
何为大道理?勤劳刻苦、长期主义、积极主动、甘于奉献……这些词听起来挺大让人烦,却需要与人性中的懒惰、自私和短视对抗。
而小道理,则是“让别人奉献,自己偷偷索取”“走捷径赚快钱”“遇困难就放弃”。
大道理是用来修炼自己的,你想上进,你就得严格要求自己。
其实你只要翻看董明珠的履历,她真的是怎么说就怎么做的。
36岁丧夫后带着2岁儿子南下打工,为追40万债务在安徽死磕40天,硬是靠“先款后货”创下1600万销售神话(占当年格力总营收1/8);
70岁凌晨3点回工作邮件,疫情期间逆势扩招5000名大学生,8万蓝领工人手握格力股票。
她绝对是一个“对自己狠一点”的女人。
但是她错在把大道理公之于众了。
大道理留给自己,小道理留给别人。
你就是说,也应该说给那些想要拼搏想要上进的人听啊!
对那些已经安于现状、生活得很疲惫的人们,他们只想按时下班,享受家庭生活,躺在沙发上刷刷短视频,这也没有错啊,这是两种生活方式。
那些大道理绝对是有用的,只是分对谁了。
那些真正成功的企业家,如曹德旺坚持实业报国、张一鸣专注技术深耕,无不是在“大道理”的框架下积累势能。
冯仑的启示: - 大道理是经过千年验证的真理,它要求我们延迟满足、克制欲望,但最终会带来指数级回报。
- 普通人总想“既要又要”,而卓越者主动选择“先难后易”,把大道理内化为行动准则。
“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。”
一个人若能将大道理用于自我约束,把小道理留给他人评判,便已站在了更高的维度。
二、如何让自己更幸福,控制你的欲望
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,人们的幸福感并未同步增长。冯仑一针见血:“我们的痛苦,源于对欲望的放任。”
他举了一个扎心的例子:一个年轻人幻想毕业后立刻买100㎡的房子,欲望产生只需一秒,但攒够首付可能需要十年。这种欲望与现实的错位,注定带来焦虑。
两种幸福路径的对比:
- 管理欲望,与物质和解
冯仑建议:将“买房”拆解为“先租房三年→攒钱→购买经适房”。这种分阶段的目标设定,既符合现实,又让每一步都充满掌控感。
类比自然规律: 竹子用四年时间扎根土壤,仅生长3厘米,第五年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爆发。真正的幸福,往往藏在“厚积薄发”的节奏中。 - 放纵欲望,沦为手段的奴隶
有人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:贪污、造假、透支健康……冯仑讽刺道:“这种人还没等到幸福,就先坐牢了。” 典型案例: 某直播网红为赚快钱售卖假货,最终人设崩塌;某些企业家追逐资本游戏,导致公司暴雷。他们都被欲望反噬,成了“手段的囚徒”。
道格拉斯·斐杰斯的警示:
“野心和欲望终止了,快乐和幸福就开始了。” 冯仑进一步阐释:真正的幸福不是欲望的无限满足,而是欲望与能力的动态平衡。
三、冯仑哲学的实践:如何在焦虑时代创业成功?
冯仑的理论并非空中楼阁,而是可以落地的生存策略。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困惑,我们提炼出三条行动指南:
1. 做“大道理”的长期主义者 - 职场: 别迷信“35岁危机”,深耕一个领域,让自己成为“稀缺资源”。
- 创业: 拒绝跟风炒作,专注于解决真实需求。
- 人际关系: 少计较眼前得失,用真诚积累信任资产。
2. 给欲望做“断舍离” - 物质层面: 区分“需要”和“想要”。例如,用“租房+储蓄+理财”替代“借贷买房”。
- 精神层面: 减少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投射,专注自身成长节奏
3. 以“奉献思维”重构成功
冯仑提到,伟大的人“把别人不要的大道理扛在身上”。 - 个人层面: 在工作中主动承担额外责任,积累隐性价值。
- 社会层面: 如刘畊宏带动全民健身、东方甄选助农直播,用利他之心创造更大影响
结语:在复杂世界里,做简单而深刻的人
冯仑的智慧,本质上是一种“化繁为简”的能力。 - 对外: 看透事物的本质,不被表象迷惑;
- 对内: 以最朴素的原则约束自己,以最清醒的态度管理欲望。
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,许多人在问“如何拥有更好的生活?”
答案或许就藏在冯仑的话里:“大道理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,而是用来雕刻自己的。” 强大自己吧!
逆人性修炼,顺人性做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