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努努论坛
标题:
阿赛拜蒋萍,还在蒙混过关
[打印本页]
作者:
阿里
时间:
2024-11-3 16:01
标题:
阿赛拜蒋萍,还在蒙混过关
阿里发了这样一个声明
[attach]3104[/attach]
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说:阿赛拜姜至少包括3个内容;
一是师生参赛共同造假
,
二是阿里的虚假宣传和误导以及师生等合谋愚弄公众
,
三是媒体以及其他相关方的失职狂欢
。阿里今日声明对第一点轻描淡写,对第二点完全遮掩和无视。第三超出了阿里的范畴,未见任何相关方反省、道歉、追责。在这其中,我们看到了阿里的成色,社会的面目。如此轰动事件,若这样蒙混过去,下一个阿赛拜姜将加速而至。
《经观书评》一个多月前刊发了《如何识别一个假天才》(链接:如何识别一个假天才)下文是刊发时删除的部分:刚刚发生不久且尚未终结的“姜萍天才事件”,无疑是今年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之一。虽然“天才”的支持者一再否认其意义,但我相信,它的公共价值随着认知撕裂的加剧而变得愈发重要,数十年后书写社会史与认知史,这是最重要事件与议题之一。《上帝掷骰子吗:量子物理史话》作者曹天元是我非常喜欢的科普作家,这一次他也参与了“姜萍天才事件”的讨论,在“上海书评”上刊发了《“理性对话”与“贝叶斯推断”》,明确表示
“这件事确实值得质疑”
:“对理性讨论来说,最麻烦的是双方在底层逻辑上就无法达成共识。特别是在不接受贝叶斯推断的基础上,又非要以极高、甚至不可能的标准来要求对方承担举证责任…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不承认概率,凡事都要求’百分百确认’”。
这一次围绕“天才事件”所展开的全国范围激辩,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理工科出身的人基本持质疑态度,而文科阵营中中则比较分裂,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坚决反对质疑。质疑者大多在讲证据、概率、逻辑与智识,而支持者则更善于道德与身份话语,比较流行的见解是:质疑者是“看不得别人好”、“厌女”、“瞧不起中专生”,是阴谋论,我熟识的一些大V则直接指控质疑者“没有德行”、“猥琐”。以上虽是一个相对简化的归纳,但在基本面上并不会有太大偏差。当然随着讨论的深入和更多新证据的涌现,有很多人改变了态度,尤其在北大数学系教授袁新意撰文表达质疑之后。我认识的一个媒体中层就表示,他是看了这篇文章后开始相信之前的报道是在支持一个“冒牌的天才”。
袁新意的文章的确是一枚重磅炸弹,但他文中所说其实无甚新意,基本上都是早已被质疑者说过多少遍的内容。有一些更符合贝叶斯推断的质疑点,譬如“主=6”的书写错误,他甚至完全没有提及。这说明普罗大众的内心深处,还是尊重权威的。但“尊重权威”是一柄双刃剑,它会消弭受众自主判断的能力,如果一个时代身份与道德话语流行,大众就有可能被“政治正确”的权威带入沟中。上文提到物理学家费曼,他一生都在“强烈地反对权威”。他说他父亲教给他的第一件事“就是不要尊重权威。”当然,我觉得对我辈凡夫来讲更准确的说法应是“尊重权威,但不迷信权威。”尤其在社科领域,因为学理缺乏真正可证伪的标准,导致各种伪滥专家盛行。很多享有盛誉的学者,并不因其有多少真知灼见,而很可能只是因为提出了某个有影响力的概念,或者顺应了时代流行的偏见。
费曼曾参加过长岛举办的一个社科学术会议,他被那些论文惊呆了:缺乏基本的定义,论述的逻辑也很有问题……一些简单的论断被描述的“花里胡哨”,等他仔细将某些晦涩的句子破译后,发现“它却空无一物”。在“天才事件”的讨论中,我们也能发现很多令人震惊的观点。譬如全球5万人参与、奖金约400万元、被各大主流媒体背书的数学竞赛,被很多意见领袖说成是“私域”,造假与否无关公共利益;一位著名法学教授将公域的合理质疑等同于刑诉法上的有罪推定;还有人说质疑者卖弄智识,但反对质疑才是善良的……这个世界真是太草台班子了。
我曾在朋友圈写过一段话:
复杂社会,善恶通常奠基在智识基础上,朴素的道德感未必能达致善良,很可能是在助恶
。“天才事件”争论中,我们看到那么多的意见领袖没逻辑没智识,有的更多是带有遮蔽性的框架知识。英国BBC在2013年制作的纪录片《神奇的费曼先生》中,称费曼是“科学史上最有魅力的传播者”,如果他能多参加几次社科学术会议就好了,这或许能激发他的兴趣,成为该领域的一条鲶鱼。回到本文开篇提到的《美丽心灵:纳什传》,虽然我给它打了五星,但并不喜欢它的译者后记。纳什患有数十年精神分裂症,晚年接近康复,被认为是极罕见的自愈者之一。没有人——包括这本书的作者和她采访的诸多专家,能就此给出精准的解释,但译者后记却将此称为“那只能是爱的奇迹”。我可以接受电影版《美丽心灵》作类似的演绎,它毕竟是文艺作品;但在一本严肃的非虚构传记后记,作此毫无逻辑的演绎,真是狗尾续貂了。缺乏逻辑和智识,这片土地上就会不断涌现各种想象中的天才。
欢迎光临 卡努努论坛 (https://kanunu.org.cn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3